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共读《理性乐观派》一书,本书共有十一章,我们每天一起共读一至两章,今天我们共读第144页至159页,第七个主题:费解的现象。
如今的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上的奇迹。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竟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让世界瞩目。
但是,想想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当西方正在迅猛地发展时,在大清的统治下,我们却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作者在《皇权下的中国》一文中说:中国走上了另一条路,“陷入了停滞和贫困。”更讽刺的是,其实在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还是一个经济和技术活跃发展的国家,但是到了1950年,中国却成为一个人口稠密、农业落后的国家。
英国历史数据考证和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曾经做过研究,他估计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195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公元1000年的地区。
人类不是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吗?过了950年,中国却在倒退,这样的数据,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深感费解。
作者对此做了分析,公元1000年,是中国的北宋时期,宋朝的繁荣是继承唐朝而来,中国唐宋时期曾经经历了一波最为壮观的发明热潮和经济繁荣。在公元11世纪后期,中国在丝绸、茶叶、瓷器、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这些领域里一骑绝尘。
那时中国用煤制成焦炭,冶炼铸铁,一年生产12.5万吨生铁,还用水利纺织粗麻线,加上中国人勤勤恳恳以劳作谋生,收获了财富。
那时中国艺术和科学工程也蓬勃发展,桥梁和宝塔处处可见,而这都是一个社会兴旺发达的象征。
而中国的灾难降临,是在13、14世纪,先是蒙古入侵,接着又遭受瘟疫的威胁以及一连串的自然灾害。
有人也许会问:“黑死病刺激欧洲获取了贸易的好处,可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同样的效果?”
作者的答案是 “明朝要为此事负责”。
在《理性乐观派》一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他认为明朝的皇帝们不光把大多数产业贸易纳为国有,国家对盐、铁、茶、酒、外贸和教育统统垄断,还干涉国民的日常生活,大兴文字狱。
明朝时期,官员们社会地位虽高,但是俸禄却很低,势必孕育出了官场的腐败。官员们担心创新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他们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
法国汉学家白乐日在他的《国家的财富和贫穷》一书中有对明朝的描述:“从生到死,人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天朝的密切监视之下。这是一个充满官样文章和烦恼的政权,无穷无尽的官样文章,无穷无尽的烦恼。”
由此看来,明朝政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在书中细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扼杀经济方面存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未经政府允许,禁止所有贸易和出行;强迫商人每月登记一次库存;农民只能耕种自己需要的作物,不允许到市场上买卖等。
还有另几条罪状是针对朱棣的。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了皇帝后,大费周章的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址北京,耗资巨大;还要维持着庞大的军队。
如果说明朝是促使中国经济实力下降的罪魁,后来经历清朝的闭关锁国、民国的军阀内战及日本侵华文化大革命,无疑又是把中国拉入水深火热的事件。
那段不堪的岁月已经属于过去,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可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就很牛了呢?其实,我们还是为数不多的没有统一的大国,在世界面前,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能成为榜样。
如果要让世界心甘情愿的来向我们中国学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来自历史的消息是如此的明显——自由贸易能实现共同繁荣,而保护主义导致贫困,要是有人偏偏不肯这么想,简直荒唐。”这是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两条街道做例子。如果一条街道可以接受其他街道的产品,而另一条街道只接受自己街道的产品,那个街道会赢?很显然,能够接受其他街道产品的会赢,因为贸易就是让更多的人消费你的商品。
在1929年——1934年,全球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在这五年里,日本丝绸的出口量从36%下降到13%。日本人口在迅速增长,货品出口却急剧萎缩。作者认为这是日本走帝国扩展路线的原因。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选择自由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奇迹般的实现了经济增长,如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
20世纪后期,中国、印度、乌干达和加纳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在20年里把进口关税从55%降到了10%,作者说中国是“从保护主义风气极盛的国家,转眼变成了全世界最开放的市场”。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在非洲采购额翻了四倍,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再次翻了4倍。据中国政府公开的数据统计,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中国对外援助金额超过了2013年之前的十年之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援助国。
中国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的援手,在为别人点亮了一盏灯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大爱与无私。